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歌德的代表作有哪些(国外历史人物之——歌德)

时间:2024-11-08 09:35:00

约翰·沃尔夫·歌德(1749-1832年),德国诗人、剧作家。


1749年8月28日,歌德诞生于德意志法兰克福城。父亲是皇家顾问官,母亲是市长的女儿。歌德小时候由家庭教师教他读书。父亲管教很严,少年时代的歌德就学习了拉丁文、意大利文、希腊文、法文、英文和希伯来文。1756年歌德七岁时,普鲁士与法国发生战争。1759年元旦,法军占领了法兰克福。法军一个高级军官住进了歌德的家。随着法军的占领,法国戏剧被带进当地剧院。歌德弄到了一张戏院的免费票,每天去剧院看戏,从而使他对法国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65年,十六岁的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他对法律没有多大兴趣,却去学习绘画和雕塑;生活上也非常不检点,染上逍遥放纵的恶习,变成一个花花公子。放纵无度的生活,破坏了他的健康,使他吐起血来。上了三年大学,就离开莱比锡回家。

经过一年多休养,歌德才恢复健康。1770年4月,他到斯特拉斯堡继续就读。在这里,歌德结识了狂飙(biao)突进运动的理论指导者、文艺理论家赫尔德。赫尔德在他的著作中,主张文艺要直接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并且提倡民族文化。歌德非常欣赏他的言论,谦恭地向他学习。在他指点下,歌德阅读了荷马、莎士比亚等的作品,以及赫尔德自己的《关于近代德国文学的断片》等论著。由于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意志西南,临近法国,因此歌德还接触到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等批判封建统治、宣扬个性自由的著作。1771年8月,歌德带着法学博士的学位回到法兰克福。

歌德的父亲很快为儿子领取了律师执照。按照规定,歌德于1772年5月到威剌勒高等法院实习。一天,歌德路遇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对她一见倾心。后来他才知道,这位姑娘已经订婚,未婚夫还是他的一个朋友。为此他不得不痛苦地离开威剌勒。他精神非常苦闷,一度想自杀,甚至准备好了一把匕首。不久,传来了一个消息:歌德在莱比锡大学时的一位同学,因爱情无法得到实现而开枪自杀。自身的体验和同学的自杀,萌发了他创作的激情。1774年2月,他用四个星期的时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是一部书信体的小说,写的是一个有个性的青年的恋爱悲剧:维特为了摆脱生活的烦恼,独自来到一个小城。他去参加一次跳舞会,遇到了一个丰姿绰约的姑娘夏绿蒂,从此堕入情网。夏绿蒂已经订婚,不久她的未婚夫阿伯尔回来,维特不便时常去看望夏绿蒂,便决定离开小城。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姑娘,但因他出身于市民阶层,被贵族们看不起,只得离开那个姑娘。他不能到别处去,心儿又牵引着他回到夏绿蒂那边。这时夏绿蒂已和阿伯尔结婚,他无法与她亲近。就在这时候,有个农夫因为不能获取一个寡妇的爱情,谋杀了寡妇家的一个雇工。维特在法官面前激烈地为农夫辩护,受到法官严词斥责。这使他陷入更深的悲痛,从而萌发了离世的念头。正在这时,夏绿蒂决定遵从丈夫心意,离开维特。维特无法解脱自己的痛苦,便以去旅行为名,向阿伯尔借了一支手枪,在午夜开枪自杀。

《少年维特之烦恼》虽然是歌德以他自己的痛苦经历为基础创作的,但它并不是一部狭隘的个人恋爱的悲剧。维特的不幸经历,是通过个人的自由愿望与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冲突而展开的,因此它具有巨大的社会内容,喊出了青年们强烈抗议现有制度的呼声。这部小说出版后,立即广为流传,很快被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它不仅使年轻的歌德一举成名,也为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取得重要地位。

由于歌德的声名,1775年11月,魏玛公国的卡尔·奥古斯都公爵特地邀请歌德到他的宫廷去。第二年,任命他为公国枢密顾问,后来又让他担任宰相。魏玛是德意志的一个诸侯小国,仅十万人口。卡尔公爵才十八岁,对歌德非常敬重。歌德受到这样的礼遇,决心做一番事业,想在这个小公国里实现他启蒙主义的理想。但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他不善于搞行政工作,因此劳而无功,使他内心感到很大痛苦。于是他放弃一些职务,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

歌德在魏玛公国整整耽误了十年。1786年9月,他利用一张填了假名的护照,悄悄前往意大利。

歌德在意大利期间,访问了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文化城市,并在罗马住了较长时间。他在意大利完成了《伊菲格尼》和《哀格蒙特》两个剧本,还从事诗剧《浮士德》的写作。1788年4月,歌德回到魏玛。他辞去行政职务,专心从事文学和科学工作。1791年,宫廷剧院落成,歌德就任经理。他领导这个剧院的时间有二十七年之久。其间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亲与力》和诗剧《浮士德》的第一部。1829年,又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他还花甄许多年时间,写成了他的自传《诗与真》。

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浮士德》。这部伟大的诗剧早在他斯特拉斯堡求学时代就开始酝酿,直到1831年夏才全部完稿,它的创作延续了将近六十年之久。

《浮士德》分上下两卷,长达一万二千余行。根据民间传说写成。作品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博士浮士德在中世纪书斋里埋头研究学问已有大半辈子,但到头来一事无成。魔鬼靡非斯特了解他正处于矛盾和绝望之中,便和天帝打赌,要把浮士德引入魔道。他来到书斋,与浮士德订下契约:他今生做浮士德的仆人,为浮士德解愁除闷;但在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他就不再是奴仆,而浮士德来生做他的仆人。浮士德表示同意。于是魔鬼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自己去云游世界。

他俩先来到一家酒店,靡非斯特和一群大学生一起胡闹,浮士德不感兴趣,把酒倾到地上,引起一场争斗。摩非斯特施展魔术带浮士德逃逸。接着他们来到“魔女之厨”。浮士德喝了魔汤,恢复了青春,与玛甘泪发生恋爱。后因玛甘泪药死母亲、溺死儿子,即将受到死亡的惩罚,他们之间的爱情生活告终。

浮士德悲痛欲绝,靡非斯特把他带到一个皇帝的宫廷里。他俩帮助皇帝解救了财政危机,使国家出现繁华景象,深受皇帝器重。但皇帝异想天开,要浮士德把古希腊美人海伦和美男子巴黎斯召来见他。浮士德靠了靡非斯特的帮助,果然把这对美男女请来了。当他俩表演恋爱经过时,浮士德醋心大发,用法术使一切烟消雾散,浮士德自己也昏倒在地。于是靡非斯特将他背回中世纪书斋。

后来,浮士德的弟子牙格讷在靡非斯特帮助下,制成了一个“人造人”。靠它所发的光,浮士德来到了古希腊的神话世界,并同海伦结合。可是经过一段周折,他又和海伦分手。之后他帮助皇帝平息内乱,在海边得到一块封地。他带领百姓改造自然,建立一个理想的王国。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浮士德感到满足。按照契约,浮士德应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使们把他救到天上去了。

《浮士德》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剧。它通过浮士德一生的努力探索,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永远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同时对封建王朝的腐朽和宗教势力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它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史诗之一。

歌德在晚年过着舒适富贵的宫廷生活。他曾利用自己的名望,帮助过一些不得意的朋友。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和杰出的诗人席勒,就是由于他的帮助才得到教授地位的。1832年3月22日,歌德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终年八十三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