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妇人之仁什么意思(项羽:君子之度与妇人之仁)

时间:2024-12-08 09:54:14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公元前206年新丰鸿门那场宴会上,给项羽一次选择的机会,项羽能否保全自己的生命?

范增意欲为项羽除掉刘邦,以绝后患,精心布置了鸿门一宴,可是,项羽放走了刘邦。

只要说起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一事,很容易会绕进一个辩题里:项羽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

先看一下“妇人之仁”的出处。韩信曾经投奔项羽,但未被重用,后改投刘邦,经萧何举荐才被拜为大将,这就是“成也萧何”的来历。韩信对刘邦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xū,和悦的样子),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得失去了棱角),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可见,“妇人之仁”本意是指妇女小恩小惠之软心肠。那么,项羽到底是有“妇人之仁”还是有“君子之度”呢?

我们先从鸿门宴上项羽的行为来透视其心理。

刘邦巧言谢罪,项羽信以为真,脱口出卖告密的曹无伤,也许他内心鄙视小人,当同僚身边出现小人,直率的他就不能不指出。既然刘邦能亲自上门谢罪,我贵族出身的项羽就不能放他一马,不计前嫌,邀之同饮?

项羽本来不屑采取暗杀手段对付刘邦,于是当项庄舞剑时也就不加阻拦项伯的“翼蔽沛公”之举。

面对樊哙的指责,项羽不为自己辩解,可能因自己曾经有要击败刘邦军队的怒言而心生惭愧。怀王曾与诸将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当时,项羽已率五国义军而来,且诸侯们都已见证了此约定。现在,刘邦先破秦入咸阳,项羽若杀了刘邦,会毁了大名,乱了军心,这样太冒险,项羽可不想因小失大。

所以刘邦借故出逃后,正好免得自己再为范增要杀死刘邦这一主张而纠结,自然不怒而坦然受璧。在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胸怀大度,善于反思,且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君子形象。

当然,“君子之度”也正是“仁”的表现。只简单假设一点:鸿门宴上的项羽是秦王,樊哙闯帐之后会是何种下场?先看秦廷法度:“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非有召不得上。”那么带剑拥盾闯帐的樊哙在秦王面前只能成为刀下鬼,但在项羽面前,最终成了座上客,项羽的“仁”在比较中可窥一斑。

范增也说:君王为人不忍。有不忍人之心应该是优点。如果项羽只是一个普通人,坚守人际交往光明磊落这一底线,怀有一颗仁义之心,他应该很值得我们膜拜。很可惜,项羽不愿做普通人,他一心为王,滑进政治的漩涡。这样,仅有“仁”心似乎远不能扛起王天下的大旗。

这使我想起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孔子主张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基本核心是“爱人”,项羽似乎具备了。孟子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把“仁”的思想发展扩充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政治纲领,形成“仁政”,其思想仍然是对人民的关爱与同情,这方面项羽远远不够。项羽太残暴,他屠城池,坑俘虏,焚阿房,祸乱关中使秦地万千百姓人人与他为敌。项羽在阴陵迷路时给他错误指路的田夫行为就不难理解了。失却民心,即使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也不一定能坐稳秦地而王天下。

拥有仁心,也要讲对象、场合及策略。项羽不善策略,他很自负,不知政治是残酷的战场,需要与智慧接壤,与谋略联姻。项羽拥有智谋之人,却不懂用人之法。对于自己的部下,项羽没能正确利用仁,以致没能建立更稳固的“死党”集团。韩信未得重用,方投奔了刘邦,不说也罢。范增身为谋臣,从鸿门宴上的座次看出,其在项羽心目中的地位竟不如泄露军事机密且与刘邦结亲的项伯。面对范增的“数目项王”,项羽竟视而不见,最终气煞范增:“竖子不足与谋!”后又因刘邦离间之计,范增被项羽剥夺了权力,自请回乡,身死途中。

刘邦恰恰相反,似乎无能地只会说“为之奈何”,但总能采取张良之计。在危急时刻,张良不愿离弃刘邦,樊哙甘愿与刘邦同生共死。刘邦被困荥阳时,纪信甘愿乔装成刘邦模样引诱楚军,使刘邦得以逃脱,自己终被烧死。韩信曾对刘邦说:“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从权谋术上来讲,年轻的项羽真的逊色于老奸巨猾的刘邦许多。在兵不厌诈的战场,胸无城府,对刘邦讲仁义只会被其利用。如此看来,纵然项羽拥有仁心,也只能是“妇人之仁”。

说到此,项羽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君子之度”与“妇人之仁”双重性格复杂地集于其身,且二者似乎并不矛盾:“君子之度”指其品质,“妇人之仁” 是从政治家的角度而言。我们只能遗憾地感叹: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汉子,却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项羽不适合做政治家,又有王天下的宏图大志,偏偏又遇到一个不光明磊落的刘邦。项羽,多么纠结的一个英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