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清明将至。网上热议今春"三节相逢",寒食、清明和上巳,三节手拉手紧相连,比如分别在初三、初四、初五。
文化反省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但这次搞了乌龙,忘了今年闰二月。上巳和清明落在二月十四和十五,上巳却在三月初三,今春二节相连,去年才是三节相连。
寒食节是古代民间第一大祭日,流行了2000多年,最终输给了清明节。寒食、清明和上巳三节挨得很近,人们不一定记得上巳节,但都记得三月三,但寒食节习俗活动都被清明节吸收,从此人们只记清明节。
今人大多只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寒食节。小编说说寒食节来历、习俗、内涵,怎么来的,又怎么消失的,顺提上巳和清明。

1.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民间也称禁烟节或禁火节。以夏历冬至算起,冬至后第105天即寒食节,故寒食节又称"百五节",一般在清明前一两天。今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公历四月四日。
寒食禁火,但禁火节却不是因寒食而起,而是在前。古代禁火节举行隆重祭祀活动。祭祀分时祭(如中秋)和祖祭(如清明),时祭多关乎农事,禁火节就属于时祭。
古人保存火种以备后用,这就是最早的"薪火相传"。除旧纳新和驱凶祈福是根植民间的心愿,人们寄予新年更美好的希望。古人就把旧年留下的火种熄灭,然后再取新火。所谓"禁旧火,请新火"。禁火节祭祀,焚烧谷神稷(五谷神)的象征物,称"人牺"。
禁火和改火有几天间隔,通常为奇数。古人以奇数不吉,故祭祀择奇,以去凶纳吉(传统节均在奇日)。活动久传成俗,有了禁火节。
几天不见炊烟袅袅,人们得备足熟食,冷食度日。民以食为天,禁火和冷食成了最显著的习俗,于是发展出"寒食节"。以饮食习俗搞出一个传统节,寒食节也算我大汉族独一份。按老例,寒食代替禁火之名,必有故事流传。

2.寒食节来历
寒食节,据说为纪念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大家知道公子重耳的流亡史。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介子推对公子够好,对自己够狠,一咬牙,从自己大腿割了一块肥肉给了饥饿难耐的重耳。这就是"割股啖君"的典故。换做小编,很可能会对公子下手。
重耳逆袭成为晋文公,分封行赏诸臣,独介子推不受,选择携母隐于绵山。
后,晋文公亲驾,恭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是真能推,坚决不受。晋文公手下焚山,以逼介子推露头。谁料弄巧成拙,介子推选择抱母烧死在柳树下。晋文公很尴尬。
为纪念这位倔死的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可生火做饭,大家都吃冷食,断火为念。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君主规章推行,习俗很快形成。由于共同的禁火和冷食习俗,寒食节逐渐替代禁火节。

3.寒食节习俗
寒食节初成,民间习俗只是禁烟火,吃冷饭和糕点,并无后来那么丰富的活动和祭祀。忽然明白,今天晋地冷食有名的原因了。
西汉时,寒食节已走出三晋,并成为中原民间的重要节日。唐时,寒食节衍生出很多娱乐活动,如插柳、荡秋千、牵勾(拔河)、斗鸡、蹴鞠、踏青等很多民间活动。
当然,文人诗词歌咏是少不了的。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唐时寒食节和清明节并提,可见还是单独的节日,但开始与祭祀挂钩。边撒纸钱边哭泣,寒食节的调调已经与清明越来越相似。

4.寒食节衰落
宋朝寒食节沿袭唐朝
江波何似西湖曲。村烟相对峰南北。何处不青青。青青是汉茔。长亭芳草路。寒食谁家墓。旧日厌残红。人行九里松。
——宋·刘辰翁·菩萨蛮
从刘辰翁菩萨蛮看得出,南宋时,寒食节活动依然很热闹。踏青又扫墓,寒食节走得越来越远,它不知自己马上要玩完了。
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寒食节插柳原本寓意政治清明,人间清朗,介子推也是死在大柳树下。后来插柳转向民间托思。

元朝是致命转折
蒙古人统治中原后,寒食节渐行渐远渐无声。文化差异只是表象,蒙古族可不太想推崇汉文化。人们也淡忘了寒食节内涵,娱乐活动倒是乐此不疲。不要小看历史长河中短暂的百年,历史总喜欢打脸。
武则天把佛教推向鼎盛,明朝重新振兴本土道教,清朝接下来就打压道教。清朝已去百余年,如今道教在佛教面前简直弱爆了,看看民间信仰和影视文学就知道了。
《西游记》和《新白娘子》里的佛教都是无敌的存在,甚至越俎代庖,干着道家干的事,既度人也捉妖,因为要迎合民间口味。今天寺庙堪称人山人海,道观则不见鞍马。
人类很健忘,但祖宗例外,因为华夏文化不允许。寒食节在元朝没落,由于紧挨清明节,大鱼吃小鱼,寒食很多习俗,食物如冷食、凉糕、青团;活动如踏青、插柳、斗鸡、荡秋千、放纸鸢、禁火扫墓等活动,在明清时逐渐被融合到清明节。寒食节则慢慢被大众遗忘。

小编结语
寒食节始于晋国三地,兴行于华夏大地,并流传两千多年,不只因人们对忠孝节义的赞许,还有人们对廉洁和清政的渴望。寒食节已被并入清明节,但我们不能遗忘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华夏每一个民俗,背后都有萦绕华夏民族的故事,或传颂或警世。
顺便说下相似命运的上巳节。
上巳节又称"元巳节",与寒食节类似,兴于春秋,也是在宋朝后逐渐式微。
上巳,意思是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干支纪日)。由于这个时间年年有不同,不容易记,魏晋后便规定在三月初三这天。
人间最美三月天,三月最美三月三。上巳节是纪念春天美好的日子。"曲水流觞"是对上巳节最好的描述,一为欢庆和娱乐,二为祈福除灾。河边是最热闹之地,游玩赏景,洗掉旧年的污秽,重启新年的清爽。
寒食节侧重于清明节的庄重性,如禁火祭祀;上巳节侧重清明节的娱乐性,如踏青游玩。两个节日名头和综合实力都不如清明,又与清明节挨得太近,最终被清明节兼并了。都说生活现实,过节也不例外。

2023年三个传统节日如下:
寒食节☞ 公历4月4日,禁火和冷食。
清明节☞公历4月5日,踏青和扫墓。
上巳节☞公历4月22日,游玩和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