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高层住宅与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

时间:2024-09-03 09:21:49

高层建筑的定义:

凡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及2层和2层以上的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厂房或库房,都属于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不同于一般的低矮建筑,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主要依靠自身的消防措施来保障安全。消防部门云梯车所能达到的高度一般不超过100米,如果几百米高的高楼出现火灾,很难靠外部力量救援。

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一)烟气扩散快。楼层高,建筑内竖向井道多,可燃材料多造成火势蔓延快 高层建筑主体建筑多,楼层较高 ,建筑内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等竖向井道多,如果防火设施不到位,发生火灾时就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形成“烟囱效应”。

据测定,在火灾初期阶段,因空气对流,在水平方向造成的烟气扩散速度为0.3m/s,在火灾燃烧猛烈阶段,由于高温状态下的热对流而造成的水平方向烟气扩散速度为0.5~3m/s;烟气沿楼梯间或其它竖向管井扩散速度为3~4m/s。如一座高度为100m的高层建筑,在无阻挡的情况下半分钟左右,烟气就能顺竖向管井扩散到顶层

(二)疏散途径少、难度大

一是层数多,垂直距离长,疏散到地面或其它安全场所的时间长;

二是人员集中,影响消防员登梯的速度和人员疏散的时间,贻误了灭火救援的时机;

三、是发生火灾时由于各竖井空气流动畅通,火势和烟雾向上蔓延快,普通电梯在火灾时因不防烟火或停电等原因而无法使用,因此,多数高层建筑安全疏散主要是封闭楼梯,而楼梯间内一旦窜入烟气,就会严重影响疏散。

(三) 功能复杂,起火因素多。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大多综合性较强,使用功能复杂,集餐饮、娱乐、宾馆、商店、办公等于一身。

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

(一)火场内部温度高,不完全燃烧产物和有毒气体含量多,阴然火势隐蔽,易引起复燃。地下建筑密封性好,火灾后大量物质的燃烧速度与燃烧的充分性受到影响,造成燃烧速度慢、阴燃时间长、产生浓烟和大量有毒气体,同时蓄热温度随之升高,产生高热烟气流。而当某一阴燃部位突然同外部空气形成对流时,火势又会迅速复燃,重新形成燃烧,给在场扑救人员造成极大的危险。

(二)内部格局复杂,出入通道少,导向标识不易发现。多数地下商城、娱乐场所内部结构复杂,有的互相贯通,顾客经常摸不清方向。特别是环形地下商城,给顾客造成的方向性模糊程度更为严重。

(三)部分场所人员流量大,安全疏散困难。据实地调查,在上海市几个大型的地下商业中心或公共聚集场所中,双休日及节假日的日客流量可达15万-20万人次。在这些人员中,老人、妇女、儿童和外省市人员占多数,他们的特点是盲从心理强、方向性差、易于惊恐慌乱,同时缺少消防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危急情况下急于逃生,互相拥挤,极易堵塞疏散通道,容易引发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

(四)贮存物品种类杂、数量大。在繁华街道、广场、十字街等处,大力开发地下空间,以其宏大的规模,多种经营方式,开设购物中心、商品城、娱乐广场、停车场、大型仓库等行业,这样的地下建筑不但使用面积大,而且贮存的物资种类杂、数量大,给防火灭火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五)内部纵深大,层数多,灭火战斗困难。凡大型地下商城、汽车库,其建筑都有较大的长度,以哈尔滨市金街地下商贸城为例,其两个安全出入口中间距离一般都有50余米,火灾中战斗人员如从一点向内进攻,受高温、浓烟和光照度的影响很难接近火点特别是对地下二层的火灾扑救,因其复杂程度大于一层,其难度更大,使灭火行动受到限制。其次,消防部队目前配备的装备器材性能指标,不能满足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需求。一般无线通信器材在地下建筑内发挥不了作用,只能依靠通信人员来实施信息联络。从时间上、质量上都无法保证命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六)地下消防控制中心易受烟气和火势威胁,固定消防设施易损,实施内攻所需要的技术装备多、人员量大。一般大型地下商业街中设置的消防控制中心,多数与营业区域相连通,而且只有一个通道,一旦被烟火封锁,很容易使指挥与控制工作中断,失去应有的作用另外,从哈尔滨市地下商业街的实际情况看,初起火势一旦控制不住,短时间内凶猛的火势和长时间的高温,极易使内部固定消防设施受到损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