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客户电话不断要货,一边是忙着向厂家下单、催货。近日,超勤体育创始人刘博才的工作状态可谓忧喜参半。喜的是因为羽毛球涨价,日前的一批订单赚了好几万元,忧的是如今厂家要求每款型号的羽毛球最多只能下两件货,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几大羽毛球品牌厂商每月都有涨价通知,还限货。

两年上涨50%,羽毛球价格比黄金涨得还快
“太贵的用不起,也没有必要,就拿这个80元筒的。” 4月9日,一对年轻夫妻正在长沙高桥大市场超勤体育用品店内选用羽毛球和球拍。
记者在该店看到,店内的各种品牌羽毛球和球拍占了三面大墙,其中,羽毛球有尤尼克斯、威克多、亚狮龙、李宁、红双喜、唯赢等近10个品牌,价格从低端的30—50元/筒(12个)到高端的230—260元/筒。

“比黄金涨得还快,都打不起球了。”正在选购羽毛球的黄先生说,好一点品牌的羽毛球现在基本上都突破120元每筒了,比如某品牌5号球的价格,从今年3月份每筒129元涨到了140元,4号球价格也突破了150元大关。“对于每小时消耗3-4只球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两个小时下来,单次运动成本仅仅是羽毛球一项就要花七八十块钱。”
“这是我第一次遇到羽毛球爆涨。”从事体育用品批发、零售30多年的刘博才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各种体育用品也会出现价格波动,涨幅一般都在10%以内。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羽毛球行业迎来三年内最猛烈的涨价潮,尤其是头部品牌,价格从2023年至2025年涨幅达50%,其中2024年至2025年涨幅最快。
某品牌主流高端款05羽毛球,零售价从2024年4月前的210元/筒涨到225元/筒,7月后价格进一步飙升,目前已涨到了275元/筒。

据了解,某品牌3号球从2024年4月前的124元/简涨到156元/筒,之后直达190元/筒,5号球零售价从134元到177元,现在高达209元/筒。
与一年前相比,碳音球维持原价,某品牌鹅毛、鸭毛系列羽毛球产品几乎全线涨价,涨幅在50%以上。
不仅价格上涨,还缺货。记者在一品牌羽毛球订货群里看到,4月7日,厂家代表在群内通知:“今天开会,球的下单量做了调整,目前没有欠货的,每款型号限制下两件了。”
涨价原因,羽毛原料供需失衡?
虽然羽毛球价格涨得比黄金还快,依然没有影响消费者的选购热情。记者在高桥大市场体育用品城看到,虽然是工作日,三五结伴的年轻人一起逛体验用品市场的消费者却络绎不绝,随机采访前来选购体育用品的消费者中,70%的消费者明确表示在选购羽毛球和球拍。

“供求矛盾是导致羽毛球涨价的主要原因。”刚刚从安徽六个羽毛球产地考察回长沙的刘博才表示,随着市民对运动与健康的重视,打羽毛球成为了近年来最受消费者青睐的运动之一,羽毛球又是消耗品,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作为羽毛球制造原材料的羽毛短缺,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上涨。
企查查数据查询显示,全国羽毛球生产相关企业89家,其中安徽有73家,占全国总存量的82.02%。发达的羽毛球产业离不开自身条件和优势,安徽多地都有养鹅历史,尤其是位于安徽省西部的六安,素有“白鹅之乡”美誉。
据某羽毛球厂商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一支羽毛球需要16根刀翎,每只鸭子只能提供7根符合标准的羽毛。
刀翎供应商李萍指出,刀翎收购价半年涨30%(0.45元/根至0.6元/根)。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品肉鸭的出栏量从2019年的48.78亿只降至2024年的42.2亿只,商品鹅出栏量从6.34亿只降至5.69亿只,产量下降导致羽毛片价格上涨。

“原因很简单,需求量太大了。”芜湖繁昌县一羽毛球生产厂负责人蒋先生表示,羽毛球的需求增长率大概是其他体育用品的几倍。“但羽毛球区别于其他体育用品,其原材料是天然的,短期内没法增加产量。”
此外,有浙江工厂负责人介绍,羽毛球需经16道工序,胶水干燥等环节依赖人工,单个工厂日产量不足万颗。
虽然塑料球耐打性强,但飞行轨迹和手感仍无法和天然羽毛相比,因此行业头部企业仍聚焦高端市场。
羽毛球涨价也和市场需求增加密不可分。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羽毛球运动人口在2.5亿,是除了健步走之外的参与人口最多的大众健身项目。经常参与者约有2000万人,普通爱好者约有1.5亿人。
经销商,囤货红利与市场扩张
“去年囤球省出个球拍钱,今年买球比打球还费钱!”羽毛球爱好者的吐槽引出圈内共鸣。从每筒六、七十元到破百后仍需预订才能买到,让不少球友直呼“打不起”。
而夹在厂家与消费者中间的经销商们,却面临着喜中有忧的煎熬。

以前厂家每到年底都会给经销商压货、下任务,经销商却不愿压更多的资金拿货。如今,羽毛球价格不断上涨,经销商想要货却拿不到。
刘博才深有体会,2023年底,某品牌商给他压了一批货,不久后羽毛球价格上涨,不到半年时间,溢价超30%,他赚了好几十万元。今年3月,他向品牌方订了40万元的货,4月1日起,该品牌羽毛球又涨价10元/筒,因头部品牌订货周期延长至3个月,这批订单躺在家里又赚了好几万元。
“市场波动,谁也不敢囤太多货。”刘博才表示,作为经销商关键是要维持现金流,品牌厂商产能不足导致订货周期延长至3个月,而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攀升,“囤货像炒股”的心态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
目前,高端羽毛球批发毛利率已从8%降至不足3%,也就是说,经销商卖一筒赚不到5-8元,经销商已开始从“赚差价”转向服务增值,如提供穿线、培训等配套服务以增强黏性。

“我选的唯赢品牌,性价比高。”一位业余爱好者钟先生表示,一筒大约80元,一只球在7元内,还能接受。
据了解,为了留住客户,一些经销商被迫转而销售其他知名度较低的品牌产品。
经销商在享受短期市场红利的同时,正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这场关于“羽毛”的生意博弈,或将进入新一轮周期。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