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弯路,还是必经之路?——千万种声音,先听自己怎么说

时间:2025-04-28 18:47:00

大学本科毕业作为一道分水岭,划分出人生的两个阶段,不仅标志着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同时也似乎将人生置入了一条标准的轨道:考研、读博、考编,努力争取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

家长、老师、甚至是同龄人,都倾向于用这条“标准轨道”来衡量人生的各种选择,仿佛只要不按照这条设定好的轨道前行,人生就会面临“脱轨”的风险。

在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抛开外界嘈杂的声音,不再盲目追逐由他人设定的标准,而是选择更为个性化的道路——先了解自己,再决定去向何方。

“慢慢来”会比较快

李泽研究生毕业后入职了头部互联网公司,经常加班的生活让她累得喘不过气,“超饱和的工作量,随意调动的工作小组,我就像一块砖一样,哪里需要往哪搬。所以工作了3个月后,我决定辞职回家做全职女儿。”

全职儿女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在父母家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付出一定的劳动和情绪价值,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

对于初涉职场的“00后”而言,上班的观念正逐渐改变。如果说“90后”容易担心一旦停下便恐落后于人,“00后”则有不同态度。面对不确定性,他们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为生活按下暂停键。

“一想到离退休还有30多年,偶尔停下一两年调整状态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全职女儿是我选择暂停的方式。”李泽觉得,虽然目前暂停了工作,但是状态却比以前好了很多。

李泽之前的人生从没有停下来过,哪怕是寒暑假也在拼死拼活卷实习经验,为的就是毕业后顺利入职“大厂”。而入职后却不尽人意,“上班的高压和下班的孤独让我感觉和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回家后我终于可以成为有自己思想的人。”

王瑄也是众多全职女儿中的一员。和李泽不同的是,王瑄自从研究生毕业后就回家全职备考。

“不是我主动选择,而是被迫成为全职女儿。”在父母的观念里,唯有那些国字头、稳定的工作才能不辜负女儿所受的教育。

在读研期间,王瑄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了各种考试之中,没有实习经历,错失找工作的黄金时期,也未能如愿考上理想的岗位,文科专业的她在就业市场上屡屡碰壁。

“我半年前就关闭了朋友圈,因为每次看到大家的好消息,自己的压力就更大了。”尤其是当看到国考中一个心仪岗位报名人数达到1000余人,而自己做题没有长进时,更增添了不安。王瑄说,有时候会想,是不是这条路走不通了?但是转念一想,已经到这个节骨眼了,就摸黑走到头吧。

“家里人觉得我还小,能考上最好,但即使不成功,以后再备考的时候也有了基础。”王瑄用一年的时间专注于考试,同时也为未来留有余地,“我不认为这是停滞,只是步伐慢了些。”

除了家庭的支持外,王瑄还兼职教授播音课程来平衡生活与学习,减轻家中经济负担,“虽然不是理想的工作,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

她权衡了自己的条件和期待的生活,认为以自己的能力、经验都不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我已经不焦虑了,现在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焦虑,现实也不允许我焦虑。”

王瑄对于工作的态度随着备考时间的拉长开始发生变化,“曾经我渴望稳定的工作,现在觉得只要有事可干就已经很好了。人要务实,先抓住一个东西,在抓住一个东西的过程当中再去追求另一个。”

在王瑄眼里,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我会继续努力,但如果最终未能如愿,也不会因此停滞不前。人生有很多可能性,需要一点运气,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前进,有的时候慢慢来会比较快。”

读研是我的缓冲带

大三时,张北和无数的同学一样选择考研,但一战落榜。2020年大学毕业后,张北工作了一年,又花了两年时间全职考研,最后从“985”本科院校调剂到了“双非”院校读研。

也就是说,成为研究生这条路,张北走了3年。

学生备考研究生

“人们常常期望有别人来告诉自己该干什么,就好像别人手里有标准答案,又好像我们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做的选择真的有对错之分。”张北说,从书里看到的这段话拯救了刚读研时有点年龄焦虑的自己。

按照社会化时钟,28岁的张北大概已经成家立业,积累数年工作经验。而实际上才刚刚硕士毕业,面临着其他人20岁出头时的处境。在决定考研时,张北也听到了很多外界的声音,认为年龄已大,不如找份工作安稳度日。

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张北坦言,当时乃至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

时下,她想清楚一点,年龄只是一个标签,只要不在意这个标签,不断打碎自己再重组也可以,“我们不应让他人的期待左右自己的人生选择,只要有想法,有目标,那就放手去做,永远都不晚。”张北说。

本科毕业工作了一阵子后,张北发觉自己的人生存在一定的“缺环”,缺少找寻自我的过程。因此,她决定辞职考研。

目前读研院校虽然不理想,但读研的这段时间确实给她提供了一个缓冲和探索自我的时间。

由“985”本科院校考入“双非”院校读研,周围不乏传来“反向考研”的声音,有人建议她,就读研究生的院校并非顶尖,可以当作通向更高学术平台的跳板,去更好的学校深造读博,会对未来的工作有帮助。

关于是否读博覆盖掉看起来并不“体面”的第二学历,张北思考了3个月后选择放弃,“环境变化的太快了,我无法预测未来四五年的就业情况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只能把握现在。”

看似兜兜转转,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有人问她:“你觉不觉得自己是走了弯路?”

张北回答说:“可能弯路也是必经之路吧。”

逼自己一把

在别人的眼里,范晓雪一直是人生顺风顺水的理想模版,高考超常发挥,大四考研一战“上岸”,硕博连读……人生没有一年被“浪费”。

硕博连读在外人眼里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对她来说无异于一场豪赌,赌赢了拿着博士毕业证开启人生新篇章,赌输了则是浪费6年光阴归来还是本科。

考前再巩固

“我想逼自己一把,每年有那么多博士生按时毕业,我为什么不行?”范晓雪说,读研之初,她也曾充满干劲,将这看作是人生破局的最优解。

但事实上,在读研的前3年,范晓雪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学术研究。导师安排她做了很多项目上的事,不太关注她的学术进展。直到博士二年级,范晓雪才得空开启自己的研究课题,跌跌撞撞寻找方向,随后便是日复一日的失败。

读博期间所面临的考核远比本科和硕士更为严格,人文社科博士生需要在晦涩难懂的理论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而她这种理工科的博士生则要面对“喜怒无常”的实验结果。

范晓雪记不清自己看过多少次实验室窗外的日出,做实验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宿舍锁门回不去,她就在实验室的椅子上将就一晚,从日落等到又一个日出。

提到工作,范晓雪也是忧心忡忡,一方面担心自己无法按时毕业,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毕业后无法顺利入职理想高校,“高校买方市场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我不确定等再过两年后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景,担心读博所花费的6年时间白白浪费。”

自从读博后,范晓雪开始理解了因为读博闷闷不乐的师兄,也理解了什么叫做“被读博偷走的人生。”

在读研读博这几年,每当收到老同学的婚礼邀请,她心里总会感到心酸,看着原本联系密切的朋友、学长都在有序地进入人生下一阶段,反观自己的实验数据、论文和毕业进程感觉布满了阻碍。

“想不开的时候心里总会想着熬过这几年,属于我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明白正是这些阻碍困难才组成了我真正的生活。每个人的人生进程都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在什么时间进入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永远不要看到其他人‘交卷’,自己就胡乱写答案。”范晓雪说。(本文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5年第6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