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
《什刹海胡同游》明信片共计12张,2005年6月,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印制发行,明信片采用中日英三种文字,向中外游客介绍什刹海的胡同风光。

胡同雪景
什刹海位于北京中轴线西北,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这里的水域是高梁河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灌溉。到了元朝,什刹海的水域被扩大,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因此变得繁华起来。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将昌平白浮泉的水和玉泉山的泉水都引进什刹海水域,进一步扩大了水域范围。明朝时期,什刹海周边开始修建寺庙、王府等,逐渐形成了风景区的雏形。清朝末年,什刹海供漕运用水的作用彻底结束,岸边酒楼茶社增多,成为平民大众的主要活动场所。

四合院
什刹海周边的胡同众多,大多沿袭元大都建制,具有浓厚的老北京风情。其中,烟袋斜街是元积水潭码头沿岸形成的著名街道,因明末清初街上出售烟袋、烟叶等行业的增多而得名。

门墩
兴化胡同,明代称兴化寺胡同,因内有兴化寺而得名。清代称兴花寺胡同,又称兴化寺街。1965年更名为兴华胡同。胡同内13号为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故居。

兴化胡同
南官房胡同,清乾隆年间称“南官府胡同”,宣统年间改名为“南官坊口”,直到1965年才变更为现在的名称。什刹海有东、南、北、西、中命名的“官房”胡同,名称来源于“官家房屋”。清中期朝廷在什刹海搭梁立柱,建筑大批官房,房屋建成之后除主要解决外省官吏进京上任后的生活起居。

南官房胡同

南官房胡同
沙井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北边和南边分别是黑芝麻胡同和景阳胡同。从沙井胡同一直往西走,就能到什刹海。胡同内15号院曾是黑芝麻胡同13号院清代光绪年间清末内务府大臣奎俊的前宅。

沙井胡同
前井胡同清代初称南官府胡同,后改称井儿胡同,因井得名。1911年后析为前井和后井两条胡同,前井胡同历史上曾有过一等武毅谋勇公兆惠的宅第。兆惠是清乾隆时代的功臣,他的宅第在乾隆三十七年八月因其子札兰泰娶乾隆帝第九女和恪公主而被称为和恪公主府,俗称“九公主府”。这一称呼持续了八年之久。

前井胡同
西口袋胡同因其形状酷似口袋而得名,且只有一个入口,因此属于“死胡同”,不能穿行。清代称为“大口袋胡同”,光绪年间去掉“大”字,称为“口袋胡同”。民国时期,因柳荫街东侧有东口袋胡同,为了和东边的口袋胡同对称,故改称“西口袋胡同”,并沿用至今。

西口袋胡同
铸钟胡同在明代时称为铸钟厂,因钟楼大钟即铸于此而得名。当时,这里是铸钟的重要场所,永乐大钟等著名的大钟都是在这里铸成的。清乾隆年间,铸钟胡同被称为铸钟厂胡同。1965年,胡同名称正式更改为铸钟胡同,铸钟胡同里曾经住过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梁漱溟。梁先生曾在这条小胡同里居住了大约七年。

铸钟胡同
什刹海风景区内古迹众多。其中,恭王府位于什刹海西北角,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有着“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恭王府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什刹海前海西街18号,是一座古典园林式建筑。馆内收藏有大量郭沫若先生的著作、手稿、书信等珍贵文物,是了解郭沫若先生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场所。

郭沫若故居
此外,什刹海周边还有宋庆龄故居、银锭桥、广化寺等众多古迹,每一处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等待着游客们去探索和发现。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