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民警同志的宣传教育,让我们从内心里认识到不戴头盔驾驶电动自行车的危害!”近日,在上海市崇明区陈家镇市民文化馆广场上,刚参加完安全行车宣传活动的市民李先生感慨道。这是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积极开展农村地区非机动车交通安全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来,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以“大数据”分析为抓手,以精准“小切口”整治为突破,以“多维度”宣讲为支撑,紧紧围绕辖区特点,全方位防范农村地区非机动车交通安全风险,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区非机动车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0%,驾驶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不戴头盔、载人等现象大幅减少,农村道路安全环境明显改善。
“大数据”加持,预警提示风险区域
“过去,我们的工作方式较为传统,主要依靠民警经验和巡逻发现问题。现在,我们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对辖区非机动车高频违法行为时段和路段进行精准分析,科学部署街面执勤警力,实现精准治理。”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交警支队支队长姜大为介绍道。

崇明分局充分依托辖区各类交通违法数据等信息,构建了农村地区非机动车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民警准确识别出全区10余处上下班高峰期人口密集区域为非机动车事故高发区域。数据显示,农村地区非机动车安全事故多发于早晚高峰时段,主要违法行为包括不戴头盔驾驶、超员载客、闯红灯等。通过对300多起典型案例的分析,民警发现农村地区非机动车交通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安全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对交通法规认知不足;二是道路设施不完善,辖区部分农村道路存在标志标线淡化、安全设施缺失等问题;三是存在非机动车改装现象,超标电动车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精准“小切口”整治,打造共治新格局
“自从民警开展整治行动以来,我们陈家镇地区的道路顺畅多了,之前在窄路会车时,遇到个违规占道的车辆,真的能把人急死。”今年3月21的警民联系会上,家住崇明的市民张阿姨对民警开展的违规占道经营整治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好评。
崇明分局依托数据智能分析和无人机高频巡查,持续开展具有高精准性“小切口”专项整治行动,针对农村地区特点,采取“定时+突击”的检查模式,在农村集市、乡镇场所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立临时检查点,开展常态化执法。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依托辖区村居委组织交通安全志愿者1300余名,协助民警劝导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提升协同共治水平。面对占道经营、违规摆摊等问题,积极会同城管、绿化市容等部门每月开展联合执法,确保道路通行顺畅。积极盘活辖区现有资源,协调国企、乡镇政府开放闲置车位1140个,在全区39个校园区域路段两侧均规划停车泊位,缓解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时的停车难题。全量排摸辖区易发生事故路段,梳理农村道路夜间无照明设施及反光柱、反光标等隐患66处,均已完成整改。
针对性“多维度”宣讲,构建安全文化
“警察同志,这问题我知道答案。骑电瓶车等红灯时,绝对不能停在大型车辆的左右两侧,因为大型车辆是有视觉盲区的。”今年3月11日的一次村委会交通安全宣讲会上,家住崇明的市民施老伯获得了有奖问答环节的第一名,民警当即为他颁发荣誉证书,现场气氛热烈。
崇明分局通过数据动态分析研判农村地区非机动车交通安全治理态势,积极会同乡镇平安办等部门深入全区农村地区针对性开展交通安全宣讲、有奖问答,充分利用农村大喇叭、村级LED显示屏等播放交通安全提示和警示教育片。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例讲解,有效普及交通安全知识;针对学生群体开展“校车安全演练”“交通安全主题班会”等活动。不断加强辖区运输企业大型车辆管理,民警通过辖区运输企业微信群,及时推送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以及安全驾驶提示。通过准确及时把握辖区特点,聚焦群众所盼,精心织密辖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护网。今年以来,辖区交通类警情、事故类警情、秩序类警情实现“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