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齐延迪 通讯员 李梦雪
3月27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宗加镇,静谧的草原仍被残雪覆盖,一片银白。风雪中,走进铁奎村牧民赛日格楞家的畜棚中,棚内弥漫着紧张又期待的气氛。
只见大家神色专注,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在为迎接新生命做着最后的准备。半个小时后,一声稚嫩的“咩”叫声打破了宁静,一只湿漉漉的小羊羔在众人关切的目光中诞生,开启了它在这片广袤草原上的生命旅程。
赛日格楞望着这只新生的羊羔,又将目光投向不远处草料堆积如山的草棚,脸上洋溢出幸福与满足的笑容:“这是今年接生的第58只羊羔了!自从万只藏羊项目的草棚和畜棚建成,我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生怕小羊羔会在严寒中夭折,也不用为草料短缺而发愁。政府这个好项目,可帮我们牧民解决了大难题。现在的日子,比酥油茶还要香呐!”
2024年,都兰县精准锚定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大县的发展定位,全力推进藏羊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宗加镇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实施万只藏羊生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据了解,宗加镇在该项目上共投资935万元,这笔资金精准投入到改造提升154座畜棚以及新建207座草棚的建设中。随着项目建成,全镇防灾保畜能力得到质的飞跃,不再受困于恶劣天气对畜牧业的威胁。不仅如此,该项目还成为带动当地牧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成功带动306户牧民群众,实现户均增收1.4万元。一座座整齐排列的棚舍,已然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棚”。
当赛日格楞一家沉浸在万只藏羊生态养殖基地项目带来的喜悦时,另一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同样也是一片繁忙景象,枸杞种植户手持剪刀,动作娴熟地为一棵棵枸杞树卸下冬日沉重的“旧装”,让它们焕发出蓬勃生机。
“初春是枸杞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春季休眠期修剪直接关系到枸杞树形的培养,对枸杞的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村党支部书记李显业介绍道。
为推动枸杞产业提质增效,宗加镇积极借助都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个集生产、加工、物流、科研、种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广阔平台,带动农户加入有机枸杞种植行列,持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管理体系和经营体系链条,让枸杞种植的产业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链”。
“近两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家的观念转变了,从以前一味追求产量,到现在明白了枸杞质量更加重要,产业园建成后,销路不愁了,我们的信心更足了。”种植户刘海萍说。
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同样还拥有紧邻国道、交通便捷的显著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宗加镇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
在109国道旁,一排排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小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辆辆货车接踵而至,艾斯力金村国道经济服务区内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说起艾斯力金村国道经济服务区现在的繁荣,时间就要回溯到2018年。当时,艾斯力金村整村易地搬迁到了109国道旁,村子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增设新能源车充电桩、加水机等配套设施,着力构建起以餐饮、停车住宿、车辆维修以及民族特色工艺品销售为核心的产业结构。
这一举措催生出的国道经济,让昔日的纯牧业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试点村”。自从发展了国道经济,艾斯力金村成功实现了从单一牧业向一三产融合的转型。在国道经济的带动下,村民通过承包服务区的物业等方式增加收入,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也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宗加镇立足自身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形成以国道经济为轴心的“321”产业发展“金字塔”模式。从曾经的“靠天吃饭”,到如今的“握指成拳”,这座曾经略显闭塞的牧区小镇,正以蓬勃的姿态,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