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跨越时光长河的文明对话

时间:2025-04-11 07:29:00

13世纪末,元代旅行家周达观随使团前往中南半岛古国真腊,游历一年后撰成《真腊风土记》。真腊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柬埔寨的统称,周达观的真腊之旅发生于吴哥王朝,这是古代柬埔寨最繁荣鼎盛的时期。周达观笔下,不仅有吴哥王城的辉煌胜景,也有百姓生活、山川物产的细致描摹,是现今唯一系统呈现吴哥王朝风貌的一手文献。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纪行文献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真腊风土记》至今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20多个译本。去年,由我领衔翻译的《真腊风土记》柬文版在柬埔寨金边发布。新译本中特别融入了中柬吴哥古迹考古合作的新发现、新成果,为这段跨越700余年的吴哥文明之旅注入新的时代价值。

旅者行疆记录中柬往来

根据史料,周达观从浙江温州出发,船行海路3个多月抵达真腊。从海边到内陆,从风光到民俗,他记载了大量一手独家信息。

金碧辉煌的吴哥王城给周达观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的记录中,王城周长可达二十里,面积广阔。高大宏伟的寺院塔顶、栏杆贴有金箔或铜箔,在阳光照射下发出灿灿光辉。金碧辉煌的建筑内,陈列着金狮、铜象等精致雕塑。通过细致的描述,读者可以想见当时的繁盛景观。

周达观发现,当地并无成文法条,诉讼判决大多归于神判。妇人精通商贾,却“不晓针线缝补之事”。除了国王,当地不论男女都衣着简单,甚至只在腰间围布,贵族的布料稍为华美,儒者(当地称“班诘”)则“于项上挂白线一条”,作为区分。此外,吴哥时期的语言,发音规律与现在的柬埔寨语非常相近:数字发音几乎一致,定语后置的语法习惯也沿用至今。

《真腊风土记》有大量当时中柬关系的记录,既涉及官方往来,也包括民间交流。中柬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1世纪。中国史书重点记载了柬埔寨使者来华的情况,对民间往来着墨甚少。《真腊风土记》里丰富的民间交流故事,为中柬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

周达观笔下的中柬民间交流十分热络。由于都城吴哥“米粮易求、屋室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许多“唐人”(华侨)选择在此寓居,并充分融入当地社会。在走访中,周达观邂逅了已在吴哥生活35年的温州同乡薛氏。他写道,有的唐人模仿贵族着装,打“两头花布”,虽然不合礼制,但人们或许考虑到唐人不通晓当地语言,也不计较。这些唐人还与当地女性通婚,并入乡随俗,由妻子操持家业买卖。

随着民间往来逐渐密切,中国的器物、习俗广泛传播至吴哥,融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周达观的描述,当地人的饭碗是来自中国的瓦盘,达官贵人出行时遮阳的大伞由中国红绢制成,唐人制作的矮床改变了当地人将竹席铺在地上睡觉的生活习惯。人们做生意时,小额交易用来自中国的商品充当货币,大额交易时才用金银结算。此外,吴哥民众使用的纪年法和中国完全相同,都是干支纪年法。

文化交流续写当代故事

《真腊风土记》呈现的是吴哥王朝晚期社会的完整风貌,相较于经过释读的同时期柬埔寨碑铭,周达观笔下的古国真腊更为直接、完整且易于理解。这部著作的海外翻译与传播肇始于19世纪初的法国,并在21世纪前后进入高潮。

《真腊风土记》原有3个柬文译本,译者均为柬文母语者。2023年开始,由中国学者首次牵头,历时一年,重新将这部古籍译成柬文。在新的译本中,我们对此前柬文译本中的一些翻译问题进行了更正。例如,由于校注研究不足,译者将“象有凳可坐”误译为“象无凳可坐”。周达观抵达吴哥前就存在的巴戎寺浮雕墙上,雕刻着士兵坐在象凳上行军的场景。我们依据中文母本与事实,进行了更正。

同时,在与柬埔寨专家共同审校译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准确地翻译文字,还需要对中国文化术语进行必要的解释。例如,周达观用“鲁班墓”比喻吴哥寺,将中国的工匠之神鲁班比称为印度的工匠之神毗首羯磨,因吴哥寺被认为是毗首羯磨的杰作。于是,我们特别介绍了鲁班其人,希望将7个多世纪前周达观的跨文化理解准确传达给今天的柬埔寨读者。

如果说周达观的记述展现了中柬文明互鉴的古代图景,那么,中国当代考古工作者扎根吴哥古迹群近30年,从修复周萨神庙、茶胶寺,到进行中的王宫遗址修复项目,正在续写《真腊风土记》的当代故事。随着中国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工作持续铺开,一大批新的考古证据问世,帮助我们校订了《真腊风土记》研究的既有成果。例如,根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元林的考察,吴哥王城东北门和南门外石桥两侧的雕像数量并不是既有成果中的各27尊、共54尊,实为各54尊、共108尊。在译文中,我们根据这些新发现更正了相关表述。

与考古工作者交流时,我得知王宫遗址修复项目与大部分文物修复项目显著不同。王宫地上部分的木质结构已经完全消失,建筑遗迹深埋地下,中国工作队需要从无到有地复原一座吴哥王宫。如今,王宫的立柱、瓦片和构件,以及当年供王室使用的廊道,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勾勒出王宫主体结构粗略的轮廓。与修复工作同期出土的还有中国宋元时期的瓷器和吴哥工匠自行烧制的瓷器。这些文物为还原吴哥王朝的王室生活增添了生动素材,也昭示着中柬古代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和柬埔寨同属亚洲文明古国,两国自古保持着旺盛的文化交流需求和动力。不论重译《真腊风土记》,还是在柬埔寨担任“文物医生”,都是以尊重彼此文明为前提,以发扬彼此文化为目的,通过一字一词的翻译、一瓦一瓷的发掘,助力构建中柬文明互鉴的壮丽愿景,推动中柬民间交往绵延不绝。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柬埔寨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1日 17 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