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留春住 | 江曾培

时间:2025-04-22 11:54:00

春暖花开,大地复苏,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正是人间最美四月天,难怪古今诗人墨客常咏“留春住”。

然而,春是难留的。清翁格诗:“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某日,闲坐窗前,“随便翻翻”,在《千家诗》中,读宋王琪的《春暮游小园》,诗人在对春光流逝的感叹中有句:“开到荼蘼花事了”,表明他是把荼蘼花开当作春色将逝的标志。

荼蘼,又名佛见笑,属蔷薇科,由于花期较晚,花语为“末路之花”,其美绚丽而短暂,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红楼梦》中曾引用此语,暗示大观园的由盛而衰 。

接着读到李清照的《庆清朝》,这是一首咏牡丹的词,展现了暮春时节的牡丹之美,称其“就中独占残春”。与王琪不同,李清照是把牡丹花开看成春残的标志的。她的这一看法来源有自,唐代诗人吴融在一首诗中,就曾称牡丹“春残独自殿群芳”。我想,牡丹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以它的香消玉殒作为“花事了”,似也堪称确当。

接着却又见了不同的看法。邵雍咏芍药有句:“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东风。”这就是说,“殿东风”的花,是较牡丹栽培历史更加悠久的芍药,《诗经》中就有“赠之以芍药”的诗句,在宋代则有“洛阳牡丹、广陵(扬州)芍药并美”之说。

读后,脑海中生出一个小小的疑问:荼蘼,牡丹,芍药,到底哪一个才是“殿春风”“送春归”的花使呢?继而一想,这是固执于“定于一”的思维,忽视了事物的多样性。实际上,花开花落,由于气候、土壤的差别,即使是同一种花,在不同地区也是存在差异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同在一座山,山外已经“芳菲尽”,山中却是“始盛开”。我国幅员广阔,“东边日出西边雨”,花的绽放与零落时间也是参差不齐的,处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的诗人,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所见所感来咏春,呈现的正是人间的多样美。

再说,“试看春残花渐落”,初谢、凋谢、枯萎、脱落,花残也是个过程。而且,这枝落了,那枝也许正青春。不同诗人的不同着眼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世界。可贵的还在于诗人们面对落花缤纷的春末,仍劝慰人们“莫怨春归早”,只要“留将根蒂在”,来年东风依旧,荼蘼、牡丹、芍芍等百花依旧盛开,生活永远是美丽的。他们的咏花诗成就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留春住”。

202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