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为何说“玩耍式童年”渐渐退场,“手机式童年”正在兴起?
“手机式童年”给孩子的成长发育带来了哪些伤害?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童年,社会、学校、父母都可以做什么?
出生于1995年之后的孩子,通常被称作“Z世代”。在《焦虑的一代》这本书中,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剖析了Z世代数字原住民在虚拟世界遭遇的成长危机,呼吁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来结束这场手机带来的精神疾病的流行,并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方向。

《焦虑的一代》
[美]乔纳森·海特 著
赵学坤 译
彭凯平 审定
湛庐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5年3月
乔纳森·海特建议将20世纪80年代末当作从“玩耍式童年”(play-based childhood)向“手机式童年”(phone-based childhood)过渡的开始。这个过渡期很长,直到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中期才结束,那时,大多数青少年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按乔纳森·海特的解释,“手机式”这个概念指的是所有既能联网,又能消耗休闲时间的个人电子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能联网的电子游戏机,以及最重要的拥有无数应用程序的智能手机。
“Z世代的孩子们体验着一种激进而崭新的成长模式。”乔纳森·海特认为,随着“玩耍式童年”向“手机式童年”转变,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很乐意待在家里享受线上世界的美好,但他们失去了用双脚丈量土地、与人交往的机会。孩子们原本该通过这些真实的运动、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发展基本的生存能力,克服童年期各种天生的恐惧,并练就独立性,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在虚拟世界里,与朋友们的互动并不能完全弥补这些经验上的缺失。更甚者,当孩子们把玩耍和社交的阵地转移到网络世界后,他们会频繁地进入成年人的平台,浏览面向成年人的内容,甚至与成年人进行不良的互动,这很可能危害他们的健康。“一场从玩耍式童年向手机式童年过渡的大重构,是一场灾难性的悲剧。”
因此,本书的核心论点就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成为“焦虑的一代”,主要是因为两大趋势——现实世界中的过度保护和虚拟世界中的保护不足。乔纳森·海特介绍,本书分为4个部分,分别阐述了2010年以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变化趋势(第一部分);童年的本质以及我们是如何毁掉这个时期的(第二部分);新出现的手机式童年所带来的伤害(第三部分);从家庭、学校、社会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如何修复这些伤害(第四部分)。只要我们联合起来,采取行动,一定能扭转局面。
“我在本书中提出,社交生活大规模转移到少数几个社交媒体平台及其他数字产品上,整体对孩子害处匪浅,会干扰他们的社交、情感和认知发展。孩子需要在‘现实世界’中成长,进行大量的体育活动,拥有独立性、责任感、直接的社交互动,当然还要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以及强大而充满活力的社会群体中。”为此,乔纳森·海特给出了四个关键建议:第一,孩子上高中前不使用智能手机;第二,孩子 16 岁前不开设社交媒体账号;第三,学校内禁止使用手机;第四,让孩子有充足的自由玩耍时间以及自主权。“这 4 条建议极其重要,因为它们能解决多个领域的集体行动问题。但凡有一位父母行动起来,那么他身边的父母就更容易跟进,采取同样的行动。但凡有一所学校能贯彻执行零手机校园制度,那么它的学生就都能与同学更亲密地相处。如果一个地区能全面采纳并落实这 4 条建议,那么不出两年,该地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极有可能显著改善。”乔纳森·海特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