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无声世界的医患对话:贵阳市一医神经内科用笔尖传递医者仁心

时间:2025-04-30 12:04:00

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龙洞堡院区住院部9楼B区神经内科,一封字迹工整的感谢信格外引人注目。这封来自一对听障夫妻的信件,记录着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当语言成为医患沟通的屏障时,医护人员用最朴素的方式,让医疗有了温度。

2025年4月11日,神经内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从上海来黔的听障人张女士(化名)突发脑梗死,与同样听障的丈夫一起,在陌生的城市面临着就医的重重困难。

“当时看到他们焦急却无法表达的样子,我们就知道必须找到特殊的沟通方式。”主治医生陆胤回忆道。面对这对特殊的夫妻,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找来了书写板。陆胤一笔一画地写下“脑梗死”三个字,又在旁边画了简单的示意图,配合头颅MRI影像,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

为了确保远在上海的家属了解情况,陆胤还专门拨通了患者亲属的电话。“根据患者现在的检查情况来看,考虑是‘脑梗死’,我们已经用药物进行了初步治疗......”电话那头,家属的焦虑随着医生耐心的讲解逐渐缓解。

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用各种方式破解沟通难题。办理异地医保时,护士发现夫妻俩对流程不熟悉,便手把手教他们操作手机,直到顺利完成;准备造影检查前,护士们用肢体动作模拟检查流程,甚至躺到检查床上示范正确姿势,逗得夫妻俩会心一笑。

“最让我感动的是造影手术后的场景。”护士长回忆说,“手术医生亲自推着轮椅送患者回病房,还特意学了一个手语动作——双手平摊向前,表示‘我走了’。虽然动作不太标准,但那份心意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从入院到出院,医护人员用书写、手势、图示等多种方式,为这对特殊夫妻提供了全方位的关怀。每天查房时,医生都会特意多留时间,确保患者完全理解治疗进展;护士们则会在护理记录上多写几句鼓励的话,让患者感受到温暖。

4月21日,经过10天的精心治疗,张女士康复出院。临别时,夫妻俩将一封亲手写就的感谢信和一面锦旗交到了医护人员手中。信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治疗期间感受到的每一个温暖细节。

“他们写得很认真,连我们随口说的小事都记得。”一位护士红着眼眶说,“看到他们泛红的双眼,我们知道这不仅是感谢,更是一份被理解的感动。”

这封感谢信如今被珍藏在神经内科的荣誉墙上,成为科室文化的生动诠释。它提醒着每一位医护人员:医疗的温度,从不需要分贝支撑;医者的仁心,往往在无声处最能打动人心。

“当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时,医生的每一个举动都显得尤为重要。”陆胤在采访中深有感触地说道。他回忆起这对听障夫妻的就诊经历:“我们常常思考,作为医者,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能为特殊患者群体做些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多一分耐心,多一种沟通方式,多一份将心比心的理解。”

在这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科室里,答案显而易见。一个微笑、一张纸条、一次耐心的重复,都是“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科室的医护人员表示,他们将继续践行“用心为患者服务”的承诺,让每一位就诊者都能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被治愈”的力量。

这封来自无声世界的感谢信,不仅是对神经内科医护团队的肯定,更是对医疗本质的深刻诠释——当技术遇上人文关怀,医疗才能真正温暖人心。在贵阳市一医神经内科,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用最真挚的关怀守护着每一个生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寒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