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智能体,这就来了?

时间:2025-04-07 17:30:00

3月31日,中国AI初创企业智谱(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智能体(AI Agent)AutoGLM沉思,其不仅能深度研究,还能执行任务,推动AI智能体从思考者,进化为交付结构的执行者。

根据智谱的视频展示,AutoGLM沉思能够按照指令打开不同平台、不同信源搜索信息,生成以行业分析为主题的小红书笔记内容,在两周内取得了收获5000名粉丝、接到多条商单邀请的成绩。

AutoGLM沉思的技术演进路径包括:GLM-4基座模型 → GLM-Z1推理模型 → GLM-Z1-Rumination沉思模型 → AutoGLM模型。其中,核心链路的模型和技术将于2025年4月14日开源。

AutoGLM沉思背后的GLM系列模型

同日,亚马逊也发布了一款能够操作网页浏览器的智能体Nova Act,它能代用户执行包括在外卖平台订餐、添加日程、填写表单等基本操作,发出指令后就可以自动完成每个操作步骤,不需要人在一旁协助或是全程监视。

2025年年初大火的智能体Manus,也在3月初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致力于在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实现Manus的全部功能。

智能体依托大模型的“大脑”,通过工具调用和记忆模块,具备信息搜集、判断决策和执行的全流程能力,可在网络世界直接执行任务,不仅能为人们“给出解决方案”,而且能“一键解决”。

尽管现在市场上的智能体AI还不成熟,正面对横跨不同平台不同应用的通用性挑战,以及难以承受的算力负担、幻觉性等问题,但它是通往AGI路上的重要一步,正从概念走向现实。

人工智能

01 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芯片“无极”

4月2日,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包文中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A RISC-V 32-Bit Microprocessor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报告他们研制了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

此前,国际上的二维半导体数字电路集成度最高仅115个晶体管,由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团队在2017年实现。“无极”通过特色集成工艺,将芯片从阵列级或单管级推向系统级集成,首次集成5900个晶体管,创下国际上二维逻辑芯片最大规模验证纪录。

研究团队通过“原子级界面精准调控+全流程AI算法优化”的双引擎,实现了从材料生长到集成工艺的精准控制,在短时间内筛选出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通过柔性等离子处理技术等低能量工艺,对二维半导体表面进行加工,从而避免了高能粒子对材料造成的损害,充分发挥出二维半导体的优势,也确保芯片质量。

在他们开发的二维半导体集成工艺中,70%左右的工序可直接沿用现有硅基产线的成熟技术,而核心的二维特色工艺也已构建了包含二十余项工艺发明专利,结合专用工艺设备的自主技术体系,为产业化的落地铺平了道路。

• 点评:在半导体的有限面积内如何集成更多晶体管?摩尔定律已经逼近物理极限,二维半导体材料被视为破局的关键。在半导体设备和先进制程芯片出口管制的背景下,中国在新一代芯片材料上的新突破让人鼓舞。这一成果能否带来“换道超车”的产业应用,更值得期待。(李一跞)

02 西门子以51亿美元收购Dotmatics

4月2日,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宣布以51亿美元收购美国生命科学研发软件公司Dotmatics。总部位于波士顿的Dotmatics,由原默沙东的科学家Stephen Gallagher和Alastair Hill于2005年创立,目前全球有125个国家的超200万科学家使用其软件平台,用于实现实验室数据数字化、加强协作并分析研究成果,以实现AI驱动的多模式药物开发。

• 点评:收购Dotmatics,将AI驱动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 产品组合扩展到生命科学领域;3月26日收购工业仿真与分析市场的软件供应商Altair,将其并入西门子 Xcelerator 平台,以创建AI设计、工程和仿真产品组合。短短两周时间,西门子正加速完善其 “ONE Tech Company(一家技术公司) ”计划,通过这类收购,以及在软件、AI产品、互联硬件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发投资,西门子旗帜鲜明地将资本分配优先用于战略增长领域。(李一跞)

03 Meta推出最强开源AI模型Llama 4

4月5日,Meta发布Llama 4系列开源AI模型,包括Llama 4 Scout(侦察兵)、Llama 4 Maverick(小牛) 和 Llama 4 Behemoth(巨兽,仍在训练中)等三款。

Meta称,这些模型经过“大量未标注的文本、图像和视频数据”的训练,以使它们具备“广泛的视觉理解能力”。它们能处理和整合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文本、视频、图像和音频,并且可以在这些格式之间转换内容。这些模型具备1000万词元(token)的超长上下文窗口,差不多相当于75本教科书或者一整套百科全书的信息量,适合处理长文本和复杂任务。

Llama 4是Llama生态系统中首个开放权重、原生多模态的模型,采用混合专家(MoE)架构,按需激活。在各类基准测试中,其表现远超GPT-4o、Gemini 2.0和DeepSeek v3等对手。这是Meta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模型,也是同类产品中多模态性最强的模型。

• 点评:万众期待的Llama4经历了两度延期,终于赶在周末假期里被端上了牌桌,其强大的参数值和多模态能力让人眼前一亮。作为AI大模型开源社区的干将,Meta继续为开源生态发光发热,接下来就看Open AI和DeepSeek的了。(饶舒玮)

生物医药

04 揭开致幻蘑菇长效作用的新机制

4 月 2 日,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医学院 Alex C. Kwan 团队在 Nature 发表论文Psilocybin’s lasting action requires pyramidal cell types and 5-HT2A receptors,他们利用体内光学成像、化学遗传学干扰以及细胞类型特异性电生理学方法,发现只有在锥体束(PT)神经元中,裸盖菇素可增强突触钙瞬变,并在给药后迅速提升放电频率,从而揭示裸盖菇素(Psilocybin)对神经可塑性和抗抑郁的持久效果,而内侧额叶皮层中的锥体细胞类型和5-HT2A受体在药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毒蘑菇含有一种名为裸盖菇素(Psilocybin,也叫作赛洛西宾)的毒素,会让人在摄入后的几个小时内产生视听幻觉,这种具有神经致幻作用的神经毒素,同时还具有快速抗抑郁作用,持续时间远超现有的抗抑郁药物,而且没有戒断症状。

• 点评:弄清楚裸盖菇素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为治疗精神疾病药物的研发铺路。(李一跞)

05 AD创新药多奈单抗中国首次临床应用

3月31日,阿尔茨海默病(AD)新药donanemab注射液(中文名“记能达®”,又称为多奈单抗)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实现中国首次临床应用,首批12位经过筛选的早期AD患者接受治疗。

每月给药一次的记能达®,通过靶向清除有害淀粉样蛋白,从而延缓病情发展,并可在清除淀粉样斑块后停药。该药由礼来公司研发,已于2024年12月获批在中国上市,并于2025年3月29日正式上市,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 点评:全球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期痴呆可防、可治,是为人类福祉。(郭吉桐)

06 比米粒还小的心脏起搏器

4月2日,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Millimetre-scale bioresorbable optoelectronic systems for electrotherapy,报告他们研发了一款比米粒还小、可以无创方式注射到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

该起搏器的尺寸为1.8毫米×3.5毫米×1毫米,与无线穿戴设备配对使用。当穿戴设备检测到不规则心跳时,会自动发出脉冲近红外光激活起搏器,进而调节心跳。此外,起搏器所有组件均为生物兼容材料,能够在体内自然分解,无需手术取出。

• 点评:传统心脏起搏器需要通过侵入性开胸手术或微创血管内手术植入,对于婴幼儿患者存在较高的风险。这种无创注射、无需取出的毫米级起搏器尤其适合先天性心脏缺陷的新生儿,为心脏病治疗、神经和骨骼再生等电疗领域带来新的可能性。(曹妍)

07 脑机接口让失语者通过脑电波实时说话

3月31日,美国加州大学团队在《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论文A streaming brain-to-voice neuroprosthesis to restore naturalistic communication,报告了他们研发的一种脑机接口设备,通过植入大脑的高密度皮层电极(EcoG),对一名47岁的四肢和躯干瘫痪、18年无法说话或发声的临床患者,进行语言感觉运动皮层的高密度表面记录,来驱动一个连续流自然语音合成器,设计并使用了深度学习递归神经网络传感器模型,实现了在线大词汇量智能流利语音合成,个性化地还原了患者受伤前的声音,并以80毫秒为间隔进行神经解码。在离线状态下,这些模型也能无限期地连续解码语音,速度几乎与受试者的发声意图同步,让失语者通过脑电波进行实时沟通成为可能。

• 点评:帮助失语者恢复自然流畅的自然交流,这正是科技进步的意义。(饶舒玮)

能源与材料

08 科学家破解金属的“不可能三角”

4月3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论文Superior resistance to cyclic creep in a gradient structured steel,破解了金属世界的“不可能三角”(金属的强度、塑性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团队在传统304奥氏体不锈钢中引入空间梯度序构位错胞结构,使材料的屈服强度提升2.6倍,让金属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还能维持使用过程中的疲劳稳定性,抵御长期更高应力的冲击。

• 点评:梯度位错结构可以作为一种普适性的韧化策略,在多种工程合金材料中广泛应用,延长航空航天等极端环境下关键部件的寿命。(曹妍)

09 英国政府向聚变基金注资2000万英镑

4月3日,英国政府宣布向英国私人核聚变投资基金“Starmaker One”注资2000万英镑,以帮助核聚变企业和初创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和商业化,这些资金帮助小型核聚变公司为其员工提供物理、工程和化学等关键领域的培训,还将支持企业开发技术,利用聚变能源为磁学、工业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疗保健、运输和能源存储等市场带来机遇。

“Starmaker One”为有限合伙基金,是美国之外的首个由政府参与投资的早期核聚变风险投资基金。英国政府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基金总募资规模预计将达1-1.5亿英镑。

2025年1月,英国政府承诺将投入创纪录的4.1亿英镑用于核聚变研发与国际合作,以开发清洁无限能源。

• 点评:在全球核聚变竞赛中,如何继续保持竞争优势?资本投入必不可少。英国政府希望,这一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首次合作将为英国的聚变能源产业带来超过1亿英镑的投资。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私营部门加入,我们也希望看到核聚变商业化早日到来。(李一跞)

其他

10 SpaceX开启首次载人绕地球极地飞行

3月31日,SpaceX从佛罗里达州成功发射“猎鹰9”号运载火箭,将搭载四名宇航员的“龙飞船”送至极地轨道。

本次任务名为“Fram2”,“龙飞船”及其机组人员将从极地轨道探索地球,首次飞越地球两极。他们计划进行22项研究,包括首次在太空拍摄X光片、肌肉和骨骼质量研究、在微重力环境下种植蘑菇等。

此前,四名宇航员均没有太空旅行经历,任务由加密货币企业家王春(Chun Wang)资助,邀请了三名“极地探险家”同行。

• 点评: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火箭大多从赤道向东发射,借力地球自转能量;而极地轨道是南北向,火箭发射依靠自我加速,需要更多能量。“Fram2”开启人类首次载人绕地球极地飞行,填补了太空探索的一个空白区域。(曹妍)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