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南周刊丨古人的节水妙招

时间:2025-03-31 09:28:00

■ 曾庆江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将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定为“中国水周”。2025年“中国水周”的主题是“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水安全既包括水质的安全,也包括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为了应对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古人在节水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

《赣州府志》中的《福寿二沟图》。

如何用好“天水”?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类不可避免要面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这对农耕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一大考验。我国古人认为水来自天上,落地后一路东流入海,“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藏”,兴修水利工程,因势利导对水加以利用,才是最大的一笔“节水账”。

相关史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是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芍陂。芍陂位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的淮河流域,因引渒水经白芍亭东积而成湖得名,主要发挥蓄水灌溉的功能。隋开皇年间,因安丰县迁移至芍陂旁,人们取“安定丰收”之寓意,将芍陂更名为“安丰塘”。安丰塘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而历史最为悠久的安丰塘更享有“天下第一塘”的美誉。

都江堰的修建时间虽比芍陂晚了300多年,却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战国秦昭襄王时期,时任蜀郡太守的李冰带领当地百姓,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根据江河出山口的地形、水脉、水势等,对江水进行合理分流,并设计自动排沙系统,有效控制进水量和出水量,明显减少了蜀地水患,为建设“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经济条件。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的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调节水源的作用,已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中国古代连接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展,隋唐时期基本成形。位于今广西境内的灵渠,自秦始皇时代开始修建,历朝历代得以续建和维护。京杭大运河、灵渠等工程,在航运、灌溉、防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古人调节利用水资源的能力。

穿行地下的坎儿井

在农耕时代,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对水资源依赖度很高,再加上存在水资源季节性、地域性分布不均的问题,许多水文专家、能工巧匠探索调节水源、节约用水的方法。他们或修筑堤坝拦水蓄水,或修建地上或地下沟渠输水,或组织人员挖通运河连通水系,努力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价值。

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区域内多沙漠、戈壁,地表水蒸发快,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和居民饮水,古人想出了不少节水妙招。比如,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网络组构的井渠体系设计精妙,被称为“汉唐地下长城”。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等几部分组成,利用地势落差将天山积雪融成的雪水引入灌溉渠,孕育了大片绿洲。坎儿井的暗渠位于地下,有利于在长距离输水过程中减少水分的蒸发流失,节水成效明显。更让人叹服的是,汉朝时,我国古人已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发明了一种名叫“渴乌”的装置,将低处的水引向高处,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新疆坎儿井的暗渠。

在营造城市的过程中,古人巧妙设计建造供水和排水系统,既可防洪防涝,也有利于节约使用水资源。比如,春秋时期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充分考察地理和水文条件的基础上设计建造了姑苏城(今江苏苏州)。直到今天,苏州古城依旧保留着伍子胥当年主持设计留下的一些特点,比如“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北宋时期刘彝主持修建的江西赣州福寿沟,是城市排水系统,将雨水和污水分开,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

古人在家庭生活中也有一定的节水意识。比如,在一些降雨量小的地方,人们会借助屋顶瓦片将雨水引入水缸或水窖中储存,用于洗衣、洗菜等。这样做既节约了水资源,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依赖。在古代徽州地区,许多当地特色民居(徽派建筑)的屋顶,会合围出一个开放式的井口,即“天井”。天井的正下方有一个蓄水池,人们有时会从蓄水池中取雨水作为生活用水。

徽派建筑的蓄水天井。

从古代沿用至今的许多成语,如饮水思源、滴水不漏、积水成渊、细水长流、开源节流等,其实也是人们节水意识的一种体现。

古代的治水能手

古代有许多泽惠后世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主要设计者成为彪炳千秋的治水能手。比如,人们为纪念修建芍陂的孙叔敖,建造孙公祠(又名楚相祠)进行祭祀;人们为纪念设计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建造了二王庙(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被称为“二王”)。

有一些历史人物,主要因为文治武功青史留名,但他们在治水方面也显露出才干,为人们认识他们提供了新维度。

邓艾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他的经典战例是“偷渡阴平”直接导致蜀国灭亡。有意思的是,他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进入统治者的视野。邓艾年轻时被举荐为典农都尉学士,因为口吃未能升官。他并不气馁,反而投身于农桑之间,认为只有兴修河渠、引水灌溉,才能提高农业产量,同时可利用水道运输军队。他向朝廷上书陈述治水开渠的重要性,编著《济河论》阐明治水之道。他带领民众修建的广漕渠,除了在农业灌溉方面发挥了作用,还让曹魏大军“泛舟而下,达于江淮”,为魏晋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谪居惠州。这是他人生的低谷期,但他依然关心民间疾苦。听说广州城饮用水因受到海潮影响又咸又苦,危害百姓健康,并引发瘟疫,他基于当年治理杭州西湖的经验,给广州太守王敏仲写信建议:“于岩下作大石槽,引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意思是利用地理特点,用竹管将山上泉水引入城中,然后在城中设置大石槽以蓄水,再用竹管将水分别引到城中各处小石槽,供百姓使用。苏轼设计的供水网络,极富创造性,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通过点对点供水,起到了节水的效果,大致框架与今天的自来水系统类似,因而有人说他是中国“自来水”的最早设计者之一。苏轼这一建议得到采纳,让广州百姓受益颇多。

历史上黄河水患多发,“治黄”是许多朝代的重要工程。这也催生了不少著名的治河专家,比如汉代的贾让、王景,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陈潢等。他们因政绩卓著青史留名,他们的治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作者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本稿图片均为资料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