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简化登记手续能拯救低迷的结婚率吗?

时间:2025-04-15 10:01:00

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4月9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公布,将于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条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上线”婚姻家庭服务,从婚前辅导到婚后调解,服务内容全面升级;其二,“数据多跑路,新人少跑腿”,全国通办,不管你在天南还是地北,领证再也不用千里迢迢回老家;第三,手续简化,费用全免!结婚、离婚都不用再掏户口本,领证不花一分钱。

但问题是,民政局都卷成这样了,结婚门槛都低到“只需要一张身份证”了,然而,从“对象还没养熟”到“宁可养猫养狗”,从“房贷压顶”到“婚姻自由主义”,当代年轻人仍有100个不结婚的理由。

1

当代年轻人婚恋图鉴

城里“逃!逃!逃!”,城外“退!退!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的婚恋市场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钱钟书先生如果生活在现代,估计该写,“婚姻就像是围城,城里‘逃!逃!逃!’,城外‘退!退!退!’”。

民政部2月8日出台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仅610.6万对,同比暴跌20.5%。从2013年的1346.9万对结婚登记量,到2024年仅剩610.6万对,十年间近乎腰斩。即便2023年疫情后短暂出现“补偿性结婚潮”,登记量回升至768万对,但2024年却迅速跌至47年来的最低点。粗结婚率从九年前的9.9‰断崖式跌至4.3‰,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宣告:恋爱可以谈,婚却不急于结。

婚恋时间轴正在被彻底改写,晚婚成为时代的主流,三十而立变“三十而虑”。数据显示,20-24岁登记结婚的比例从47%骤降至13.8%,而25-29岁群体成为主力军。与此同时,40岁以上人群的婚恋需求异军突起,占比从3.9%飙升至17.5%。初婚登记量十年间从2386万对锐减至1194万对,婚姻的“适婚年龄”正在被彻底重构。

此外,婚姻的退潮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的博弈中。2024年,离婚登记量反弹至262.1万对,粗离婚率回升至2.6‰。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离婚冷静期”政策,如今被戏称为“限时体验卡”。有数据表明,冷静期并未显著降低离婚率,反而让复婚率跌至冰点。

2

从"恐婚"到"敢婚"

当代青年需要的是对抗现实的底气

虽然以上恋爱图鉴看起来“魔幻”,但这届年轻人“不婚不孕”的原因却相当现实。

首先,不是年轻人都选择“不婚不育”了,而是我国适婚人口,早就在断崖式下跌了!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从1987年开始,我国的出生人口就开始断崖式下跌,从每年近2500万一路跌到2024年的954万。这意味着,现在25-35岁的适婚主力军,直接比上一代少了近一半。换句话说,适婚对象本来就少,年轻人想结婚都没人可选。

更扎心的是,性别比严重失衡,结婚对象“断供”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男性比女性多出3490万,其中20-40岁的适婚男性多出1752万。也就是说,就算所有女性都结婚,仍有3000万男性注定“注孤生”。更别说,随着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主动选择“不婚”,宁做“职场孤狼”,不做谁的新娘。

此外,受教育时间延长导致就业年龄推迟,进而影响婚育时间。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水平随经济发展显著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至2023年,博士在校生从16.6万增至61.2万,硕士在校生从65.4万增至327.0万。这届年轻人在实验室肝论文的年纪,父母辈早已完成结婚生子KPI。

婚育成本高和社会压力大也是当前年轻人推迟婚育以及不婚不育的重要原因。城市高房价使年轻人面临“买婚房”与“还房贷”双重压力,数据显示,2010-2024年百城住宅均价从9314元/平涨至16711元/平,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增至26.1,购房贷款余额增22.6倍。此外,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昂,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及家庭养老负担(“四二一”结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不足推高生育机会成本。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抚养一个孩子至18岁需48.5万元,至大学毕业需62.7万元,为人均GDP的6.9倍,居全球前列。

婚恋?不好意思,生存模式尚未通关,恋爱副本无法加载。

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李明舜认为,实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优化婚姻登记服务等,会大大减少相当一部分人群结婚的障碍,对于提高这部分人群的结婚意愿会发生积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知道简化手续只是第一步,要让年轻人从“恐婚”到“敢婚”,需要多方努力:政府需要放出“组合技”,打击天价彩礼+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教育医疗减负;企业更应该开发“婚育友好型副本”,弹性工作+育儿补贴+消除职场性别歧视;社会也需要更新认知系统,承认多元婚恋形态,给“不将就”人群生存空间。

或许对于结婚,年轻人需要的不仅是流程简化,更是对抗现实压力的底气,以及值得奔赴的未来。这届年轻人不是不想爱,而是更懂“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