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沈福彭教授开我国遗体捐献先河 长子沈伯威继承父亲遗志作出同样选择

近日,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首届招生的“沈福彭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人体解剖学开课仪式。仪式现场,学子们向在解剖教室内“值守”了42年的一具脊柱骨架标本敬献鲜花,深深鞠躬,静默悼念。这位医学生最特殊的老师——“大体老师”,是新中国遗体捐献先驱沈福彭教授的骨骼。而更令师生们感动的是,今年1月,沈福彭教授长子沈伯威去世,家人遵照其遗愿,将他的遗体也捐献给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成为第1376位“大体老师”。沈伯威虽未继承父亲的医术,却用一生践行着父亲“从医为民”的精神和使命。这对父子跨越42年的特殊“接力”震撼世人。

沈福彭教授一生践行医者使命。
父亲
托举后辈“甘为垫脚石”
在青岛大学医学史馆的一隅,一具人体骨架标本无声伫立。它来自中国首位自愿捐献遗体的医学教育家沈福彭教授,他用一生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信仰,将生命最后的痕迹化作永恒的医学火种,照亮后人求索之路。
沈福彭教授一生以赤子之心践行医者使命,少年时因脊椎结核病卧床4年,在此期间立志学医救国。他留学期间曾组织抗日宣传活动,并放弃优渥条件,穿越战火回归祖国,扎根云南大学医学院,致力于培养医学人才。抗战胜利后,他赴青岛参与创建山东大学医学院,带领师生到荒坟采集骨骼,7年间收集300余具标本,为解剖学教研室的建立打下基础。教学中,他对待学生甚是严苛,让大家逐字背诵解剖学相关概念,曾要求一名学生的论文六易其稿,以“甘为垫脚石”的精神托举后辈。晚年时,他抱病完成学术著作。1982年,这位中国解剖学先驱离世,根据他的遗愿,骨骼被制成标本,永久伫立于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的解剖实验室内。弯曲的脊柱凝固着半个世纪的坚守,泛黄的玻璃橱窗内是他无声的誓言。“我愿死后继续站岗,看着后人前进。”这是沈福彭教授的遗愿。

沈伯威继承父亲遗志,甘于奉献。
儿子
虽未从医却乐于奉献
沈福彭教授去世43年后,他的长子沈伯威在生命最后一刻,做出了和父亲同样的选择,续写了这场跨越时代的“父子之约”。作为医学教授之子,沈伯威的人生轨迹与父亲相去甚远,却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1966年,沈伯威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他却因时代原因失去高考机会,成为一名医生的希望也就此落空。生性乐观、坚韧的沈伯威,在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来到诸城桃林公社。年轻的沈伯威翻阅大量农业资料,力主从海南引进杂交高粱。金秋时节,村民们捧着沉甸甸的高粱穗喜极而泣的场景,成为他人生奉献之路上的第一个动人注脚。这段经历不仅解决了乡亲们的温饱问题,更在他心中种下了服务他人的种子。
此后岁月里,沈伯威以多种身份续写着精彩人生:在建筑公司,他钻研驾驶维修技术,从一名普通司机成长为技术骨干;在英语讲台上,他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在医学院工会,他永远是第一个到场调试设备、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欢乐使者”,用爽朗的笑声温暖着每一位学生和教师。
传承
42年后完成“父子接力”
2008年,当奥运圣火即将在青岛点燃时,62岁的沈伯威做出了一个热血沸腾的决定——报名成为奥运志愿者。这位即将退休的老人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如愿穿上了那身令他自豪的奥运志愿者服装。在碧海蓝天的青岛奥帆中心,烈日下的辛勤工作让本就肤色偏深的沈伯威变得更加黝黑,志愿者们亲切地称他为“巧克力大叔”。作为电瓶车司机,他不仅出色完成了本职工作,更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创新性地优化了服务流程,使工作效率提升了近30%,获得了奥组委的高度评价。当一位外国残疾运动员在测试赛后情绪低落时,沈伯威主动上前用一句真诚的“You're number one!”和竖起的大拇指给予了他最温暖的鼓励;当一辆工作车不慎被卷入海中时,他毫不犹豫地冲进海里,凭借娴熟的水性成功将车辆救回……这些闪光时刻让这位“巧克力大叔”成为赛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200多个日夜里,沈伯威每天从清晨工作到深夜,却从未领取分文报酬。“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曾动情地说,“我只想用微笑面对这个世界。”这种纯粹的奉献精神,为他赢得了五星级志愿者的最高荣誉。
从医学世家到奥运赛场,沈伯威用行动诠释了人生的光彩不一定要在手术台上绽放,只要怀揣热忱与坚持,在每个平凡岗位上都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这段志愿服务的经历不仅圆了他的奥运梦,更成为他奉献人生中最闪亮的篇章。作为沈福彭教授的长子,他曾备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曾遇到过很多困难与挑战,但他说:“青年时下乡这段经历给我打下了‘坚韧’的底子,什么困难我都能战胜。”
今年1月21日,因脑梗卧床两年多的沈伯威走到了生命尽头,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这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开始。作为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第1376位捐献者,他的遗体将用于医学教育事业。正如他生前所言:“我希望自己的病历和身体能帮学生们多一份临床参照。”沈伯威的亲友告别及遗体接收仪式在遗体捐献中心的“生命奉献展厅”举办,仪式现场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30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诸城下乡知青。这些年在沈伯威的努力下,诸城知青联谊会成为大家心目中最富凝聚力的团体。

学子在沈福彭教授纪念碑前宣读医学生誓言。
/ 新闻延伸 /
捐献遗体是 他们最深情的告白
沈伯威的一生平凡却炽热,他从未拿过手术刀,却用志愿服务的双手帮助过无数人;他并非专业教师,却以“大体老师”的身份教导未来医者。父亲沈福彭在骨骼标本旁留下一段寄语:“让后来人踩着我的肩头去攀登。”而沈伯威则用一生回应:“我愿成为一块砖,铺就医学的路。”从“中国遗体捐献第一人”到“第1376位捐献者”,父子两人用同样的方式完成了对医学最深情的告白。
沈伯威捐献遗体这一决定深受父亲的影响。在沈福彭教授逝世后,遵循其遗愿,他的脏器被保存下来“以供研讨”,他的骨骼经过精心处理制成了骨架标本。在耳濡目染之下,沈伯威及其家人对于遗体捐献事业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沈伯威生前曾说过:“我出生于咱们青大附院,各项身体检查、病历记录都完整地保存在这里,希望这些资料和我的遗体能够给医学院的同学们提供更多的临床参照。”
从沈福彭到沈伯威,父子两人服务于青大附院,又都将遗体捐献给青大附院,这跨越42年的父子接力中蕴含着对青大附院医学发展的希冀,更满怀着对医学教育事业的执着深情。他们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为医学的进步铺就了坚实的基石,为人体器官捐献这一崇高事业的发展点燃希望之光。这是高尚家风的传承,也是大爱精神的延续。父子两代人用毕生坚守诠释着“不执柳叶刀,亦可救苍生;未立无影灯,仍能耀星河”的理念。他们的生命已化作永恒的医学火种,照亮着一代代青医人前行的道路。这或许就是医学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以生命守护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