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牡丹,不凋谢!

时间:2025-04-24 05:32:00

【一线讲述】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锐鑫采访整理

讲述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白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李学武

一说起古都洛阳,“牡丹”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当前,正值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赏花期。洛阳城内,万亩牡丹竞相盛开,八方游人纵情徜徉。

我作为唐白瓷技艺的传承人,一直希望用自己的手艺让牡丹花“国色”永驻。“永不凋谢的牡丹”——牡丹瓷,就是我凝结心血的代表作。

如果游客来到洛阳牡丹瓷博物馆制作基地,就能看见我们将瓷土幻化为“牡丹花”的过程。你看,花瓣如红玉,花蕊似黄金,花枝是琥珀质感,叶片则泛着翡翠色泽——一朵娇艳的牡丹以陶瓷的形式被永远定格下来。

牡丹瓷技艺源于唐代白瓷,创立传承于河洛地区,有1500多年的烧制历史。这种古老技艺在宋代逐渐没落,但一直在洛阳民间流传。

我与牡丹瓷结缘,与家庭环境的熏陶密不可分。我出身陶瓷世家,受爷爷影响,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白瓷烧制。2007年,我在赏花时心生灵感:能否把牡丹与陶瓷融合,施加釉彩,烧制打造出“永不凋谢的牡丹花”?

瓷花、板壁等需要精雕细琢,烧制时还需保证花瓣形状不变化,捏塑只能结合实际经验与个人想象。每一步都需要反复试验,过程十分艰难。

且不说洛阳牡丹有九大色系、十大花型、一千多个品种,种类繁多、富有变化,仅仅是一朵牡丹花,就有5层40余片花瓣,要确保不变形、颜色逼真,难度可想而知。我请教不少陶瓷大师后,得到的回复惊人一致:“太难了!”

我从雕塑造型、镂空捏花、装饰刻印等传统工艺中汲取灵感,以唐白瓷等烧制技艺为基础,创新陶瓷烧制技艺,让国色牡丹借古老瓷艺绚丽绽放。

我始终坚信,非遗只有更加贴近生活,才能散发持久魅力。闲暇时,我喜欢到游客多的地方转悠,寻找创作灵感。这两年,汉服逐渐流行。不少汉服爱好者告诉我,在拍汉服照的时候,特别希望能戴上洛阳牡丹元素的饰品增添华丽感。我顿时来了灵感,何不让牡丹瓷缩小为戒指、耳钉、手链、头饰等,“绽放”于汉服之上、方寸之间?

于是,我将河洛文化与青年喜好相结合,推出国潮风格的“小花匠”系列饰品。迷你精巧的牡丹瓷饰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青睐。一位年轻顾客告诉我:“从没料到瓷器还能以如此轻便可赏的形式穿戴在身上。”

三十余载光阴,我努力让非遗技艺借现代表达再度流行。古老技艺焕新的秘诀是什么?我想,那就是既有敬畏传统的匠心,也有拥抱变革的勇气。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4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