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泰安榜样丨吴振东:23年守护文物根脉 让历史“活”在当下

时间:2025-04-25 15:19:00

来源:【泰安日报-最泰安】

东平,古称东原。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三河于此交汇,大汶口文化、名人文化、渔家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千百年来灿烂的文明发展,给东平留下了丰硕的珍贵文化遗产。

在这里,东平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吴振东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文物守护者,在过去的23年中,为东平的文物保护事业牢筑安全防线,生动诠释了基层文物安全守护人的职责与使命。

痴心保护文物有情怀有坚韧

“从我的祖父起,我们祖孙三代都坚守在东平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线。”吴振东回忆道。吴振东自幼与文物结缘,耳濡目染下,爱护文物的种子早在心底萌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平县文物管理所人员少、设备差,为保护文物,几名职工住在库房周围。由于设备简陋,库房内的红外报警器经常发生误报,不管时间早晚、刮风下雨,只要警报一响,还是学生的吴振东就跟着父亲往库房跑。

2007年,全国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东平是文物大县,文物遗存丰富,为摸清文物家底,吴振东带领一组普查队员,进行拉网式普查,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山头,都要详细走访、登记、拍照。他白天普查、开车,晚上整理资料、绘制每一个文物点的地理位置图和平面示意图。经过一年多的辛勤付出,建立了完整翔实的文物数据库。

匠心守护文物有敬畏有担当

文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用最科学的方式还原和保护。2021年6月,东平县破损多年的尧陵禅寺经过编制方案、上报审批、施工招标等工作,终于开工修缮。为顺利完成文物修缮,吴振东协商多个部门,让文物焕发生机。吴振东表示,文物修复不是简单的盖房子、垒院墙,一砖一瓦都有文化上的要求,绝不能出现“损毁式”修复,不能出现愧对历史的瑕疵项目。

面对破坏文物、危及文物安全的行为,吴振东也总是冲在最前面。2011年10月,东平县一小区挖掘地基时,突然出现大量铜钱窖藏,一度被民工围观哄抢。接到举报后,吴振东立即赶到现场,由于窖藏被破坏,他组织人手将周边的土方全部过筛清理,查找散落的铜钱。为防止夜间被盗挖,吴振东和同事们晚上利用车灯和手电照明,不间断在现场巡防,直到将铜钱运回博物馆才放下心来。

专心研究文物有执着有成果

2007年10月,一家房地产公司在东平县老物资局院内挖掘地基时挖到古墓。吴振东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发现墓群虽然曾被盗掘,但墓壁上有精美的壁画,他立即联系警方保护现场,联系省内专家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壁画上有48个彩绘人物,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再现了汉代人的生活习俗。

经专家鉴定,这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早期壁画,国内极为罕见,对于研究汉代丧葬制度、民俗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一个多月的挖掘过程中,吴振东注意收集整理资料,担任副主编编纂的《东平后屯汉代壁画墓》一书,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考古成果一等奖”。

多年来,吴振东先后组织编制实施了洪顶山摩崖刻经、棘梁山石刻、尧陵禅寺、清真寺、前口头古民居等文保项目20多个,参与考古挖掘项目7个,抢救文物11次,撰写论文10余篇,多次被评为“泰安市文物保护先进个人”。

文物承载文明、传承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在像吴振东这样的文物守护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数代文保人的保护、发掘与传承,如今,东平县现有文物古迹500余处,被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名录的达8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京杭大运河东平段)、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4处、省级13处、市级25处。东平县博物馆是泰安全市县域唯一的国家级馆,馆藏文物10万余件,总量位居山东省县级第二位。

记者:苏婷

编辑:陈奕如

审核:晁彤彤

本文来自【泰安日报-最泰安】,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