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学术期刊“不建议将导师挂名第一作者”,戳中了谁的痛点?

时间:2025-04-30 07:45:00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杂志《天府新论》发布投稿提示,“不建议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引发关注。 投稿提示开篇明义写道,“我们不歧视作者身份,倡导文责自负,不建议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如导师对于论文有实质性贡献,可署名为第二作者。”

是否将导师署名为论文作者,按说应根据实际贡献而定。一本学术刊物,坚持“不歧视”作者身份,彰显了学术道德坚守,相信会受到广大作者尤其是在读硕博生的欢迎。但一则“本该如此”的投稿提示成为新闻引发关注,也不能不引发人们思考。

导师挂名第一作者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成因。一个显著因素是,供需矛盾“僧多粥少”带来的发表难。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随着教育发展,博士点增多,博士生扩招,他们很多都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或出站,这必然导致僧多粥少,所谓的发表门槛越来越高。 此种背景之下,一些在读硕博生发论文需要仰仗导师的资源、名头,即使独立完成论文也想联署导师、甚至将导师署为第一作者。这可视为主观因素。

更让人诟病的是,据报道,部分期刊对硕博研究生独立署名的论文不予采纳。这就在期刊、学生、导师之间,形成了一个逻辑和事实的“怪圈”:学生出于毕业、升学、求职等现实需求必须发表论文,而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却无法成为第一作者,许多导师没有直接参与论文却为了学生能发表而挂名。

这多少会让学生产生不公平感与被剥夺感,而“被作者”的导师也陷入无奈境地。在这个“怪圈”里,无论学生还是导师,似乎都没更好的选择。

这显然不正常。长期以来,学术刊物为了提升自身影响力,更倾向于向知名学者约稿。这种“看人发稿”习惯若成自然,无疑会加剧挂名现象。但实际上,学术刊物是有选择权的一方。 明确宣示“不建议将导师挂名第一作者”,正体现了这种选择的难能可贵。不歧视作者身份(主要是学生)的做法,表达了学术价值坚守,也为硕博生发论文打开了“窗口”。

论文发表兹事体大,署名亦非小事,以真实的学术贡献为署名依据、为价值衡量,而不是凭借导师的权威或地位来裁定,这才是正常的论文刊发生态。不建议导师挂名第一作者,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学术价值取向,也有利于学术公平。

过去,一些年轻学者或在读生凭借巧妙的选题和扎实的研究,可能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我们乐见这样的佳话,也希望培育利于年轻学者成长的土壤。

当然,期待一则声明、一纸倡议改变一种现象,并不现实。但对挂名现象纠偏,让学术理性和公平精神得以传递,理应成为新风。为此,社会尤其学界要做的还有很多。学术刊物需取消歧视性规定或做法,允许学生独立署名;期刊或可设立通讯作者的署名机制,将第一作者与“挂名”的通讯作者区分开来;论文刊发环节是否可借鉴评审匿名机制,等等。

这些问题,本质上指向两个评价体系:如何评价学术刊物的影响力、如何评价论文的知识增益和社会价值。唯有实事求是,正本清源,才能激荡学术活力,激发真正的价值。

(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

相关推荐: